全部國際觀點

  • View More 截圖 2021-11-19 15.35.53.png
    國際新聞

    30年首遇全球性通膨 外媒列七大原因

    〔台灣醒報 / 記者 宋秉謙 / 綜合報導〕

    全球不只面對疫情危機,還遇上嚴重的通貨膨脹!近期歐洲國家、美國、加拿大、土耳其、韓國等,都處於近30年來的最高通膨水平,外媒20日整理出7大原因,包含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缺貨、運費飆漲、基層工資上漲、氣候影響、貿易壁壘,以及疫情期間各國對企業與勞工的福利政策支出過高,以至於通膨危機變成了全球性問題。

     

    《外媒》整理,部分歐洲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土耳其、韓國等,都在近期承認,都處於30年來的最高通膨水平,經濟學家認為這並非暫時性通膨,而是全球性的議題。

    油價與天然氣

     

    《路透社》報導以英國為例,消費者通膨率已達5.4%,超過經濟學家此前預測的5.2%,這是英國1992年3月以來的最高通膨率,也迫使英國央行再次升息。學者指出,當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通膨率急劇上升時,反映出全球能源與供應鏈困難,造成直接的物價壓力。

     

    對此,《BBC新聞網》20日整理出7大全球性通膨的可能原因,首先是能源價格,疫情開始時油價暴跌,隨後需求暴增,本週已來到七年高位,天然氣價格漲得更嚴重,原因是各地需求增加,以及去年歐洲寒冬期已耗光儲備量。

    供應鏈危機與成本增加

     

    再來3點也直接與疫情相關,大流行期間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加上主要製造商停工,塑料、混凝土與鋼材等材料短缺,導致供應鏈成本上升,同時全球航運需求上升,運費上升必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另外,疫情期間也讓很多勞工離職或轉換跑道,像是美國去年4月就寫下史上單月最多辭職者的紀錄,讓雇主不得不提高基礎工資,找尋新血。

     

    各國對疫情期間的福利政策支出也是問題,為了保護企業經濟活動,保護工人生計(像是對低收勞工的福利政策),公共支出與借貸普遍增加,發達經濟體避免不了的保護政策,成為推升通膨的無奈之舉。

    另外,貿易壁壘(如脫歐,美、中貿易)、異常氣候打擊也都是原因之一。
  • View More 法人表示,美元指數短線可望在對通膨擔憂升級的支撐下續強,不排除續朝96價位邁進。(路透).png
    國際新聞

    Fed升息逼近 投資人清理股票

    〔經濟日報 / 編譯陳律安 / 綜合外電〕

    美國聯準會(Fed)升息的腳步聲愈來愈近,促使投資人重新評估高風險押注,大賣虧錢企業的股票,包括燒錢的科技業者、未擁有任何獲核准藥物的生技公司,以及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進而迅速上市的新創企業。

    華爾街日報的一項分析數據顯示,去年9月30日至今年1月18日,在美股那斯達克指數成分股中,有賺錢的企業平均股價小跌0.7%,虧損企業的股價則重挫28%。同期那斯達克生技指數下跌17%。

    遭投資人大舉出脫的股票,包括燒錢的科技業者、未擁有任何獲核准藥物的生技公司,以及與SPAC合併進而迅速掛牌的新創公司。

    電子簽名軟體開發商DocuSign在疫情題材激勵下,去年9月3日收盤股價升抵310.05美元,創歷史新高,其後股價已暴跌59%。該公司自2018年4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以來,每季都賠錢。去年11月掛牌的電動車製造商Rivian,股價在當月中旬一度衝上172.01美元,之後股價已重摔57%。
  • View More 國際勞工組織(ILO)17日公布報告指出,今、明兩年全球預估各將有超過2億人沒工作。(美聯社).png
    國際新聞

    疫情衝擊 全球2億人會失業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奕榮 / 綜合外電〕

    國際勞工組織(ILO)17日公布報告指出,受到新冠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全球就業市場復甦可能須要花更久的時間復原,失業人數至少在2023年之前都將高於新冠疫情前水準,今、明兩年全球預估各將有超過2億人沒工作。

    聯合國旗下的ILO發布2022年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報告,警告全球就業市場復甦「緩慢且不確定」。ILO預測,與疫情前的水準相比,2022年全球減少的工時,相當於世界各地損失5,200萬個全職工作,比去年6月的預測增加一倍。

    ILO說,就業市場受擾的狀況料將持持續至2023年,屆時減少的全職工作約為2,700萬個。ILO也預估,今年全球失業人口將降至約2.07億人,只略少於去年的2.14億人,而且相關衝擊可能更大,因為許多人在離開勞動市場後,迄今都尚未重返職場,其中許多為女性,因為她們通常須返家從事沒有工資的工作,例如在學校關閉期間養育子女,或照顧患病的家屬。

    ILO預測,明年全球失業人數也只會略降至2.03億人。

    報告指出,「全球勞動市場的展望比前一次(去年6月)的預測還要黯淡,世界多數地區未來幾年難以恢復疫情前的表現」。

    ILO祕書長賴德(Guy Ryder)表示,多項因素導致ILO調整就業市場展望,「最重大的原因是疫情持續延燒且出現新型變種病毒株,尤其是Omicron」。

    他也說:「就業市場陷入危機已兩年,前景依然脆弱。我們認為勞動市場可能繼續受創,貧窮和不平等的狀況增加也令人擔憂。」

    報告指出,就業市場復甦步調將因地區而異,歐洲和北美地區的跡象最令人振奮,東南亞、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前景最黯淡,原因是新冠疫苗接種率較低、及政府的財政空間受限。
  • View More 圖片 1.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0118

    隨著新冠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出現,Covid雖然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也許不會那麼嚴重,此時世界各地的央行都處於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疫苗的推出使經濟擺脫了束縛,許多主要市場的疫情後增長和就業強勁反彈,經過多年的寬鬆貨幣政策,美國和英國的央行行長表示,他們的經濟已準備好迎接新方向,結果將給未來一年的市場帶來另一個不確定性。

    2022年也可能帶來一些積極的驚喜,從美國、中國到歐洲、日本,疫情創造了大量的儲蓄者,如果他們開始花掉這些儲蓄的一小部分,經濟增長就會得到提振。供應瓶頸應該會在一年內慢慢緩解,從而減輕商品價格的上行壓力,但更快速的工資增長會推高物價,尤其是在美國。
    當前週期將繼續,由於關鍵行業的庫存水平較低,我們必須在資產配置中保持靈活性。

    撰文:Jolly Chen
  • View More 0111 回顧與分析.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0111

    市場對聯準會12月政策會議做出反應,該會議顯示聯準會官員完全同意加速縮減其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聯準會有可能比預期更早地縮減資產負債表。就總回報而言,美國長期國債經歷了40多年來最糟糕的一周,股市估值對實際收益率的高度敏感,股市下跌、納斯達克指數下跌皆超過5%,反而歐洲和日本股票在今年年初的表現好於美國股票。

    最近美國就業報告顯示,儘管整體經濟增長疲弱,但基本工資增長強勁且失業率下降,這支持了聯準會將在3月加息的可能性,與此同時,歐洲央行也變得更加鷹派,執行委員會成員Isabel Schnabel表示,綠色轉型可能會引發通膨,將迫使央行做出回應。

    撰文:Jolly Chen
  • View More 20220106-3.png
    國際新聞

    歐元區PMI探九個月低點

    〔經濟日報 / 編譯湯淑君 / 綜合外電〕

    最新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上月歐元區經濟成長動能趨緩,降至九個月來最低水準,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復熾,抑制服務業景氣擴張,且若各國實施更嚴格的防疫限制,經濟活動可能進一步承受打擊。
    IHS Markit公布,歐元區去年12月的服務業與製造業綜合PMI終值為53.3,低於初估值53.4和去年11月的55.4,更滑落到去年3月來最低。綜合PMI被視為衡量整體經濟健康度的良好指標,以50為榮枯分界線,高於50代表景氣擴張。

    新冠病毒變種Omicron去年底迅速傳播,迫使歐洲多國政府重新祭出防疫措施以抑制傳染率,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動作尤其積極,明顯打擊該國服務業景氣,使元月展望蒙上一層陰影。
    報告指出,服務業景氣降溫是拖累綜合PMI的主因。IHS Markit經濟學家海斯(Joe Hayes)說:「11月所見的產值加速擴張,不幸證明為時短暫。Omicron變種病毒擴散對服務業衝擊特別深,反映消費者又遲疑起來。」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亞倫雷諾茲(Jack Allen-Reynolds)說:「12月綜合PMI終值證實,歐元區經濟在2021年底減弱,經濟動能漸失,但景氣仍在擴張。」

    海斯指出,各國政府紛紛加強防疫措施因應疫情再起,歐元區經濟風險隨之升高。
    歐元區上月服務業PMI降到去年4月來最低的53.1,低於初估的53.3和11月的55.9。
    需求減弱和防疫限制趨嚴,使歐元區服務業者招聘腳步減緩至5月來最慢。去年12月的聘僱指數,從去年11月的55.4降到53.6。

    上月歐元區製造業PMI也呈現下滑走勢,降至58,但與初估值相同,顯示當地製造業景氣有韌性,且供應鏈瓶頸改善或已局部減輕物價壓力。
    然而上月投入價格綜合指數為74.1,雖比去年11月的76.0稍降,仍然偏高。產出價格指數也下降,但仍盤旋在高點。海斯認為,這顯示歐元區通膨仍「過熱」。
    歐洲央行(ECB)上月調高通膨預測,預估2022全年通膨率將達到3.2%,遠高於ECB訂在2%的目標。
  • View More 20220106-2.png
    國際新聞

    Fed升息後就縮表 道指重挫近400點

    〔世界日報 / 財經新聞組 / 綜合報導〕

    美股5日下跌,華爾街對金融政策即將收緊作出反應,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在2022年首次收跌。
    藍籌股道指數下跌392.54點或1.07%至3萬6407.11點,盤中一度觸及新高。史坦普500指數下跌92.96點或1.94%至4700.58點。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暴跌522.54點或3.34%至1萬5100.17點,創去年2月來最糟單日走勢。
    國債殖利率大升至當日高點,對股指造成壓力,因為投資人消化了聯準會(Fed)最近一次的會議記錄;會議記錄顯示Fed正討論在今年晚些升息後不久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

    Fed現在正在縮減購債規模,並且已經向市場表明將在3月完成縮減後不久升息。但市場也在觀察Fed屆時如何處理其近9兆元資產負債表。會議紀錄顯示,官員們正在考慮縮減資產負債表並提高利率,以此作為取消寬鬆政策的另一種方式。

    會議紀錄指出:「幾乎所有與會者都同意,在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首次上調後的某個時機候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可能是適當的。」
    Infrastructure Capital Management CEO哈特菲爾德(Jay Hatfield)表示,Fed縮表是「今年的關鍵風險」,「如果Fed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那將是災難性的。我認為它們會維持資產負債表不變;只有在通膨持續升溫下,才可能開始讓資產負債表縮減。」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他說,「不僅是它們不再注入流動性,而是在取消流動性。」「當Fed從股市中取出流動性時,沒有人想進入股市,就像巴菲特出售可口可樂部份一樣。」
    Fed還暗示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升息,「與會者普遍指出,有鑑於對經濟、勞動市場和通膨的個人看法,可能有必要比早先預期的更早或更快地提高聯邦基金利率。」
    大型科技股全面走跌,Netflix和Alphabet分別下跌4%和4.59%,Meta Platforms和微軟都下跌逾3%,蘋果則收跌2.66%。

    在瑞銀調降評級後,Salesforce下跌8.29%。瑞銀還削減Adobe目標價,使其下跌7.14%。在晶片製造商方面,Advanced Micro Devices下跌5.73%,輝達和Marvell分別下跌5.76%和4.81%。
    哈特菲爾德說,「投資人已從科技股、高成長股和動能股轉向價值股、周期性股和收益股。」「推動這種情況的肯定是流動性,而不是利率。只有有流動性,就會尋求動能,因為Fed正在迫使股票和債券上漲。如果Fed要撤出流動性,大家就想要最便宜和風險最低的。」
    即使市場拋售,Honeywell和開拓重工仍維持不跌。美國商銀調升輝瑞評級,並指出該公司從新冠疫情療法中獲得的利潤為該股提供了上漲空間。輝瑞上漲2.02%。
    Oanda資深市場分析師莫亞(Edward Moya)說,「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成長前景強勁,有利於周期性股票;但因Fed尚未正式展開升息周期,科技股的持續回調是不合理的。」
     
  • View More 20220106.png
    國際新聞

    通膨+升息 債券投資該如何因應?

    〔聯合報 / 記者賴昭穎 / 台北即時報導〕

    伴隨通膨升溫,以及聯準會貨幣政策啟動漸進式調整,在全球總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波動增加的背景下,路博邁投信建議投資人增加具備穩健收益的債券資產,一方面持續享受資金行情帶來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藉由分散配置來加強投資組合保護力。短線上債券市場在QE縮減購債前及初始期間出現修正,且市場已反應今年升息3碼的預期,現在反而是進場布局全球策略收益債的好時機。

    2022年全球經濟將持續成長,並同時進入景氣擴張周期的中後段,預期通膨升溫、貨幣政策調整將是主導金融市場走勢的重要關鍵。而面對通膨及利率走升的環境,投資該怎麼辦?路博邁指出,聯準會為因應通膨升溫,除了宣布將開始加速縮減購債,利率點陣圖也顯示所有成員皆支持今年啟動升息,目前市場價格已反應今年升息3碼的預期,不過即使升3碼,基準利率也僅位於0.75%至1%,扣除通膨後,實質利率依舊為負,顯示資金對收益的龐大需求仍有利於債券資產。

    此外,在景氣擴張周期中後段,雖然預期股市表現仍會優於債市,但總體經濟波動將增加,市場上基金經理人已多開始採取槓鈴策略,也就是同時投資積極與保守資產做為互補。因此,在資金持續流往股市時,投資人亦可以布局具備穩健收益的債券資產,彈性調整配置,藉由追求下檔保護來強化2022年的投資成效。
    路博邁投信指出,全球策略收益債廣泛布局於全球多元化債券,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掌握不同環境的投資機會,也能分散並降低風險。統計過去30年,全球策略收益債平均單年度報酬率為6%,於通膨高於2%年度的平均報酬率達6.5%,凸顯長期績效穩健,即便於通膨偏高期間也能創造好表現。根據回測,單一股票或債券資產加入全球策略收益債,只要進場投資滿一年,投資勝率將大幅提升,強化資產防禦力,適合接下來的市場環境。
  • View More 0104 business.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0104

    中國打造「共同富裕」的監管政策制度將繼續執行,面對越來越大的經濟增長考驗,也強烈表示,他們打算在2022年恢復經濟穩定,中國當局強調“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目標,只能逐步、穩步地實現。對大家來說,這也標誌著中國政府對新法規的態度有所調整,我們相信這會降低2022年出台更多嚴厲法規的可能性,注意力大概會轉向實施已出台的新法規。

    中、美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會複雜化,最近習拜會談以及兩國在多個方面的高層重新接觸後,表明關係有所改善,尤其是在貿易和氣候政策等實際問題上。儘管如此,台灣周邊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在過去幾個月顯著升級,雖然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仍然很低,但卻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撰文:Jolly Chen
  • View More 圖片 1.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1227

    在過去一年裡,投資者對於前景是相對樂觀的,然而,還是可能有所改變,以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整體環境將開始進入新的一年,市場波動看起來越來越加劇,增長強勁卻又放緩,通膨高於央行目標但低於當前水平。

    事實上,投資者漸漸意識到股市波動率可能會從當前水平大幅上升,股市的表現除了新興亞洲外,所有主要指數的總回報都遠高於過去幾十年的標準,經濟發達的市場從今年年初至今的總回報,是過去20年年化報酬的三倍以上。主要由歐洲領導,其次是日本和美國,如此強烈的偏離常規,預計市場走勢會更加震盪,對來年應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撰文:Jolly Chen
  • View More 202111224-3.jpg
    國際新聞

    監管嚴打 分析師喊比特幣下探1萬美元

    〔工商時報 / 林國賓〕

    由於比特幣創新高後跳水,加上各國政府加大監管嚴打的力道,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貨幣的行情,有分析師甚至喊出明年比特幣將下探1萬美元,等於打回一年半前的原形。
    比特幣今年上演噴出行情,11月份更一舉衝上近6.9萬美元的新天價,之後跳水大幅拉回,目前約在5萬美元左右,短線跌幅達3成,陷入熊市泥沼。
    儘管如此,比特幣今年年線累計狂飆約70%,並一舉帶動加密貨幣總市值升破2兆美元大關。今年有連串利多激勵加密幣大爆發,包括第一家加密幣公司Coinbase今年4月股票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多家投行採用與第一檔連結比特幣的美國期貨ETF獲准發行。

    不過,由於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加密幣,加上比特幣短線跳水崩跌衝擊市場信心,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幣展望。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財金教授亞歷山大(Carol Alexander)表示,比特幣明年最低可能下探1萬美元支撐,等於是吐光過去一年半的所有漲幅。 亞歷山大指出,「比特幣毫無基本價值,它比較像是一種玩具,而不是投資。如果我是手上有比特幣的投資人,我會想著盡快脫手,因為明年可能會大崩跌。」聯合銀行私人銀行首席股票策略師羅文史坦(Todd Lowenstein)也指出,「無庸置疑,從比特幣線型走勢看來似乎會跟隨歷史許多資產泡沫與破滅,尤其是聯準會(Fed)立場更加鷹派,流動性充沛的資金行情將會退燒,價格高估的資產將首當其衝。」
    當然,還是有分析師認為加密幣多頭行情並未結束,東京加密通貨交易所Bitbank分析師長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表示,加密幣最大風險是Fed的量化寬鬆退場,「這一部份已經確定,而且市場可能也已反映完畢。」
     
  • View More 202111224.jpg
    國際新聞

    FT:2022盯四隻灰犀牛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 綜合外電〕

    時序進入年末,英國金融時報(FT)盤點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的四大問題,提醒投資人慎防四隻「灰犀牛」。
     
    央行決策失誤風險
    2021年各大央行的政策立場出現「髮夾彎」,從原先認為通膨只是「過渡性」,轉變成「持久性」。許多投資機構都預期通膨將退潮。摩根士丹利(大摩)預測,明年通膨率雖將維持高檔,但將在年初觸頂,因為油價回跌,及供應緊張情勢緩解,其他機構認為,在Fed開始升息時,通膨已經開始回落。
    但貝萊德預估,「未來一年」通膨將持續偏高。德銀表示,若通膨未能趨於溫和,央行將改採「更激烈的緊縮立場,金融市場將出現嚴重的負面反應,且極可能使經濟大幅衰退」。瑞銀認為,央行政策出錯是「2022年投資人及全球經濟的關鍵風險」。
     
    美股能否持續上漲?
    摩根大通全球股市主管馬提卡認為,現在還不必了結部分獲利,高盛也預測標普500指數明年底時將漲至5,100點。
    但其他機構擔心美股在價位偏貴之際,可能難已延續漲勢。大摩預測明年標普500指數將下跌5%,美銀認為由於經濟成長減速,加上利率升高,美股主要指數將下跌3%。
     
    歐股表現會像預期那麼好?
    歐洲央行(ECB)上周承諾明年將縮減緊急購債規模,但也重申要到2023年才會升息。彭博資訊調查指出,分析師預測明年道瓊歐洲Stoxx 600指數將上漲6%,因為經濟持續成長,且公債殖利率偏低。
    但美銀預測,這些趨勢明年將會逆轉,歐股指數將下跌10%。品浩集團預估,明年歐股將面臨「更嚴峻挑戰」,因為經濟前景、能源價格上漲及疫情展望都將引發不安。野村控股也認為歐股將承受逆風,尤其是能源價格高漲。金融機構也關注明年4月登場的法國總統大選結果。
     
    中國大陸與新興市場展望如何?
    LGIM集團指出,新興市場過去一年表現很糟,明年可能遭遇更多利空,部分是因為中國大陸的疫情「清零」政策將難以維持。
    M&G投資公司指出,如果新興經濟體的疫情惡化,資產市場將面臨「重大的下檔風險」,尤其是一些疫苗接種率偏低的國家。 (編譯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