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時報 / 黃于庭 〕
根據穆迪信評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亞洲的先進經濟體日本、南韓與台灣未被列入美國關稅制裁的名單,是因政治考量和其對美國經濟的投資程度,不過穆迪也提醒,「這三國不能因此掉以輕心」,因為美國政策可能隨時轉向,關稅制裁依然是個變數。如果貿易戰進一步升級,成為涉及多個主要經濟體的全面對抗,出口導向的東北亞經濟體勢必受到嚴重衝擊。
穆迪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毫不拖延,甫上任數週,貿易戰便正式開打。墨西哥和加拿大透過最後一刻的斡旋,勉強爭取到為期一個月的關稅豁免,但中國大陸就沒這麼幸運。美國對中國製商品的關稅週二上調10%,北京隨即展開報復,中國大陸對美國的煤炭與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並對美國原油、農業機械及部分汽車課徵10%關稅。歐盟則似乎成為美國下一個目標。
在這場貿易戰的炮火交鋒中,三個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日本、南韓與台灣——暫時未受波及。穆迪表示,以這三國對美貿易順差的規模來看,它們本應是關稅打擊的理想對象。日本對美順差高達710億美元,主要來自汽車與機械產品;南韓順差510億美元,多數來自汽車與電子產品;台灣則有480億美元順差,主要仰賴機械與半導體出口。從數據來看,日、韓、台應已在華盛頓的瞄準範圍內。
穆迪指出,日、韓、台這次能躲過川普的關稅制裁可能有兩大因素,一是深厚的政治關係,像是日本與南韓和美國簽有正式的軍事同盟條約,而台灣則受到《台灣關係法》的隱含保護。美國可能希望透過其他方式施壓,例如要求增加國防支出,而非直接施加關稅;二是這三國對美國的投資,日本是美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之一,特別是汽車產業,南韓和台灣企業近年大舉投資美國電子產業,與美國減少對中供應鏈的依賴戰略不謀而合。
然而,穆迪認為,日、韓、台不能因此掉以輕心。即使沒有直接關稅,這些經濟體仍可能受到間接影響。例如,日、韓汽車製造商在墨西哥設有工廠,一旦美國對墨西哥出口汽車加徵關稅,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及南韓的Kia可能都會受到波及。同樣地,台灣與南韓的半導體與電子業者若在美國設廠,也可能因貿易壁壘或生產成本飆升而遭遇困境。
穆迪指出,這場貿易戰才剛剛開始,東北亞的發達經濟體或許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被捲入其中。雖然它們的政治與投資關係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這樣的好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