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幣圈大屠殺 五天蒸發5,000億美元市值...
〔財訊雙週刊 文/洪綾襄〕
根據《財訊》報導,全世界主要央行實施緊縮貨幣以壓抑通膨,不僅全球股債大跌,幣市也爆發一場狙擊戰,讓第三大美元穩定幣UST及其姊妹幣LUNA一夕殞落。幣圈末日將至了嗎?
「看著95%的幣(加密貨幣)死掉,其實還滿具娛樂效果的。」根據《財訊》報導,年僅30歲的Terra創辦人權道亨(推特帳號Do Kwon),5月3日受訪時直白表示,講完還放聲大笑起來。
也難怪他敢如此猖狂。權道亨2019年才推出Terra去中心化金融服務,不到三年就成為全球第2大公鏈,旗下的「算法穩定幣」UST更躋身為市值第3大穩定幣。4月,他逢低加碼價值2.3億美元的比特幣,成為僅次於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之外,擁有最多比特幣的單一持有人;卻萬萬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後,他就眼睜睜看著自己引以為豪的幣,在全世界人面前「死掉」。
宣稱年賺20% 年初暴紅
《財訊》報導指出,相較於其他加密貨幣訴求信仰或理想,在UST問世之前,穩定幣的故事頗為無聊——在波動劇烈的幣圈中,它透過連結實質資產來提供一個價格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因而成為虛實之間或幣幣之間的兌換橋梁。大部分人進入幣圈,也都是從用美元買穩定幣開始,再進階到其他幣種或合約。
《財訊》分析,依據其連結的資產,目前穩定幣可分為三種:一、錨定實體資產的「法幣穩定幣」,如第一大穩定幣泰達幣USDT,就是發行商Tether以實體美元儲備而發行的;USDC則為第二大穩定幣,為Circle發行。第二種則為錨定加密資產的穩定幣,如USDX,就是透過一籃子加密穩定幣背書發行的穩定幣。
第三種就是算法穩定幣,以UST來說,就是利用與Terra鏈上的代幣LUNA之間「雙幣銷毀鑄造」演算法來錨定美元。例如,當UST價格超過一美元來到1.01美元時,演算法就會銷毀1美元價值的LUNA、鑄造一個UST後賣出,獲得1.01美元,賺得0.01美元;但若UST來到0.99美元,就用0.99美元買入一顆UST而銷毀,從而鑄造價值1美元的LUNA,賣出後即可賺得價差0.01美元。
看準時機狙擊 拖累比特幣
上述概念類似外幣套利交易,只是標的是加密貨幣。權道亨對外宣稱,只要參與Terra的去中心銀行Anchor的DeFi鎖倉項目,就可獲得年化逾20%的報酬,加上Terra又推出支援加密貨幣支付App的Chai、投資組合Mirror、MemePay等多種去中心化新金融服務,因此即使被控「龐氏騙局」,還是獲得全球超過4百萬用戶追捧,帶動LUNA幣身價水漲船高,今年4月最高漲到將近120美元。
但虛無泡沫堆疊得愈高,愈容易被禿鷹覬覦獵殺。5月7日,UST經營團隊Terra LFG為了準備升級資金池,從UST主要交易場所3Crv上撤下1.5億顆UST、約20%流動性;沒想到十幾分鐘後,竟有多個帳戶開始大量拋售UST,導致UST流動性失衡。
根據《財訊》報導,為穩定UST與美元的聯繫,Terra和造市商紛紛拋售以太坊與比特幣儲備,買回UST銷毀。然而銷毀UST需要增發更多的LUNA,進而導致雙幣呈螺旋式下殺,與美元完全脫鉤,連交易所幣安(Binance)相救也難以回天;5月11日,空方要付給多方每小時一%的利息,換算成年化利率高達8760%,仍壓不住氣焰囂張的空軍。
救市最終是失敗了,據幣圈統計,空方攻擊資金共約3億美元,不僅造成186億美元的UST和4百億美元市值的LUNA雙雙歸零,比特幣與其他穩定幣更受到拖累。僅僅5天內,幣圈總市值縮水3成、5千億美元憑空消失。在韓國,已集結了超過20萬名投資人要對權道亨打集體訴訟求償;不過也有8萬多個新帳號進場抄底,不少人暴賺數百倍。
根據《財訊》報導,前台灣大車隊總經理特助、頗具網路聲量的工程師王景弘,本來很看好Terra實現去中心化金融的願景,今年初就把兒子的壓歲錢拿去買了10顆50美元的LUNA,希望可以陪兒子長大,「還好在它漲到95美元時,覺得太不合理而賣掉了;但在5月13日時(當日價在0.00003美元以下),進場買了2百萬顆(約60美元)回來給兒子,」他說。
權道亨仍在力挽狂瀾,最新方案為放棄算法穩定幣,讓Terra進行硬分叉出一個新的區塊鏈,舊鏈稱為Terra Classic,代幣為LUNC;硬分岔後的新鏈,代幣則沿用LUNA,已獲社群投票同意進行改造,但查稅和訴訟也接踵而來。
台灣沒上架 躲過一場浩劫
國內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托Bito、MAX和ACE,因為都沒有上架UST和LUNA,避開這一場災難。Bito創辦人鄭光泰觀察,UST投資人大多為日韓籍,都是為了賺那20%年化收益率,才能很快衝上第三大穩定幣,但大多數都是鎖倉,沒有流動性價值,因而沒上架。
根據《財訊》報導,ACE王牌數位資產創辦人潘奕彰表示,法幣穩定幣是用實體資產錨定,可以快速變現,但算法穩定幣UST是用LUNA托底,又去買了正在跌的比特幣來作儲備,兩者都是劇烈浮動的,相當不可靠,因而沒上架。「台灣幾個主流的交易所都已配合監管,做現貨交易,不容易發生這類事件。但不少投資人受海外交易所行銷吸引到海外玩合約,如果發生爭議,風險其實不小。」
至於究竟是誰策畫這一場大賣空?至今沒人承認,但《財訊》分析,從預先借入大量UST、看準時機連續拋售、擠兌、搭配放空槓桿等精心鋪排,肯定是身家雄厚的機構法人。尤其,算法穩定幣一旦殞落,受惠者勢必是法幣穩定幣,而Coinbase又「恰巧」在5月10日公布第一季財報時,沒來由地「示警」,若交易所有破產風險可能會沒收客戶資產,更加劇恐慌情緒,因此不少八卦矛頭都暗指高盛旗下、USDC的發行者、也是Coinbase大股東Circle。
「可能是陰謀、也可能不是,又或者只是一個戳破國王新衣謊言的小孩?」源鉑資本(KYBER CAPITAL)創辦人胡一天分析,資金寬鬆環境讓成長股在過去十年受到資金追捧,區塊鏈和雲計算也算是廣義的科技成長股,因而漸漸被主流機構法人納入評價。但近期美國通膨壓力巨大,又有戰爭和疫情不確定性干擾,機構法人為降低波動與避險,往往先從漲多的科技成長股開始賣,加密貨幣更難以置身事外。
景氣回穩 幣圈有機會反轉
此外,根據《財訊》報導,這次的參與者結構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幣圈大多是技術開發者或礦工,因此幣市走勢和實體金融市場連動性很低,而被認為跟黃金一樣有避險功能。但鄭光泰觀察,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加入後,所有資產價值都已開始連動,若在虛實之間沒有更明確的監管指引,操作內線交易的空間將更大。
不過幣圈仍長期看好區塊鏈產業發展。潘奕彰觀察,「在熊市,好的項目才會浮現,」最近各國開始討論過度緊縮將導致停滯性通膨,若因此放緩緊縮步調,甚至重返刺激振興,幣市將有機會在一年內反轉。
胡一天儘管對權道亨提出的兩版重生方案都相當不以為然:「你以為會寫程式、搞網絡行銷就可以坐央行的莊位嗎?」但他仍認為,穩定幣有其存在必要,而區塊鏈創新翻新速度是傳統金融的1百倍,一次失敗並不代表幣圈走到盡頭,只是需要時間做技術演進與商模重整。
倒是Terra的早期投資者——加密資產銀行Galaxy Digital的CEO諾沃葛拉茨還走不出來。他於18日寫給股東信中提到,目前Terra生態系中還沒看到好消息,加密市場也很難很快觸底回升,「我們剛剛見證了一個大事件,這需要重組、修復和信心重建。」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6343965?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圖片來源:網路
幣圈大屠殺 五天蒸發5,000億美元市值...
-
法人:無現金社會來臨 數位支付熱潮正興起
〔經濟日報/記者 廖賢龍/即時報導〕
全球無現金交易量快速成長,預料亞太區增速最快。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疫情加速嗶經濟、掃經濟興起,全球產業包括金融服務業在內正出現服務及產業轉型,「數位支付」更成為這波產業蛻變及支付趨勢的核心此數位轉型趨勢,正催化世界快速轉變,預料將為整個支付生態圈及其產業創造新興蓬勃機會。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金融業支付未來趨勢報告表示,金融服務業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催化下,正處於關鍵的轉型過程。從2020年到2025年,全球無現金交易量將成長80%以上,從大約1兆筆增加到將近1.9兆筆交易。其次,到2030年,全球無現金交易總量將大幅成長至逾3兆筆,較2020年增加近二倍。最後是亞太地區將以最快的速度成長,無現金交易總量從2020年到2025年將成長155%,2025年到2030年再成長76%。
國泰全球數位支付服務ETF( 00909)基金經理人游凱卉觀察,數位支付日益大行其道,這其中轉變的關鍵就是,Y世代、Z 世代或千禧世代開始成為消費主力,年輕世代從小就習於使用手機上網、行動瀏覽、行動購物等,對他們來說數位支付無須帶皮包、實體信用卡,現在手機就是信用卡,購物只要一機在手,就可隨時嗶、掃條碼,甚至上網滑購物網站就可線上電子支付,生活消費面的轉變正催化產業轉型,如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開始轉向雲端服務模式,隨時隨地用任何網路裝置皆可存取,甚至可應用於帳戶處理、詐騙防護、電子錢包等服務,這些都加快推升零接觸的支付商機,加上區塊鏈技術、數位藝術版權保護的出現,不可竄改的特性讓應用場景不再侷限於數位資產,更拓展到身份驗證、金融核保、NFT等場景,可預期數位經濟熱潮將席捲而來。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342351?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法人:無現金社會來臨 數位支付熱潮正興起
-
政院拍板砸345.6億振興 一張圖看重點
〔工商時報 曹悅華〕
一波疫情再次重擊觀光、餐飲產業,國發會今(26)日在行政院會報告因應疫情新一波振興作為,期達成「助產業」、「護勞工」、「減負擔」、「穩金流」的目標,合計受惠人數89.9萬人(家、件、戶、輛、項),經費345.6億元。
國發會新聞稿指出,台灣逐步回歸正常生活,為協助受疫情影響產業及個人,同時有效穩定國內就業情勢,政府即刻推動新一波振興作為,期達成「助產業」、「護勞工」、「減負擔」、「穩金流」的目標,並兼顧國家經濟與國人生計。
國發會簡報顯示,在助產業部分,受影響產業包含餐飲業、服務業(會展、機場商業服務設施業及小三通相關業者、藝文產業等)、運輸業(航空業者、國道及公路客運業等)、觀光業等,受惠人數6.6萬家、7.3萬輛、共計20萬人,經費164.9億元。
至於協助減班休息勞工、失業勞工等,受惠人數31萬人,經費167.8億元。
減負擔部分,包含租金、權利金等減收、減徵稅負(關鍵原物料、桶裝瓦斯凍漲,受惠人數25萬家,各項措施分別減收8.2億、93.3億,吸收31.2億。
穩金流部分,則有延長貸款方案、展延個人債務協處機制,經費12.9億元(利息補助)。
以下為國發會新一波振興作為:
(一)提供受影響產業或勞工必要支援:包括餐飲業、會展業、機場商業服務設施業、航空業、觀光業、國道及公路客運業、藝文業等,以及陸續辦理受疫情影響相關勞工紓困計畫。
(二)減收國有不動產等相關租金、權利金:聚焦承租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國有公用及國營事業經管不動產的個人或企業,採取減收租金或地上權權利金等,以減輕民眾負擔,並協助產業度過低潮。
(三)延長紓困貸款:展延紓困貸款受理期間,如中小企業及非中小企業、觀光業、藝文業等,並延長提供信用保證融資額度,以及協調銀行延長信用卡及其他個人貸款之債務協處機制受理期間。
(四)延長減徵關鍵原物料稅負及桶裝瓦斯凍漲:針對關鍵原物料實施第四波稅負減徵措施,由本年6月底延長至9月底;桶裝瓦斯凍漲措施亦由本年6月底延長至9月底。
2022振興措施一覽表。圖/國發會提供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policy/649477.html
*圖片來源:網路
政院拍板砸345.6億振興 一張圖看重點
-
UST市值崩9成、央行警告別碰...幣圈:套利反讓交易倍增,入金流量大到讓銀行「幾度喊停」
〔工商時報 陳碧芬〕
全球加密資產之一的UST近周市值崩跌逾九成,央行在臉書重批這恐是整體加密市場的「雷曼時刻」(Lehman moment),並引用國際輿論警告國人莫亂入龐氏騙局。
台灣加密業者透露,本地投資人未因此案損失,反而市場波動放大,出現套利空間,交易量短期間增加數倍,新台幣入金流量大到銀行端難以消化,幾度喊停。
同樣是加密資產市場經常出現的名字,UST源自Terra生態,並不屬於三大穩定幣:泰達幣擔保的USDT、USDC或幣安擔保的BUSD。
近兩年持續發行穩定幣監看報告的惠譽信評表示,Terra擔保的UST,價格的算法掛鉤機制失敗,引發更廣泛的加密市場波動,更凸顯私人穩定幣的脆弱性,投資者可能會對圍繞穩定幣及其擔保證明的風險,要求更多的審查,惠譽信評也支持官方應更加監管。
幣圈業者認為,Terra是加密貨幣市場的上層公鏈生態,是基於智慧合約的演算法,透過Terra生態系統中的另一個加密資產Luna,保證1 Luna(1美元),得以與1枚UST互換。這樣作法一直飽受爭議,近日因資本圍獵和債務危機出現嚴重脫錨事件,最低跌至0.2美元,「在短短三天時間,同時重演泰銖和雷曼的恐怖災難」。
央行臉書引用歐洲央行ECB執行理事Fabio Panetta對加密資產提出的嚴厲批判,認為加密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市場動態如同龐氏騙局,只要愈來愈多投資人相信加密資產價格會上漲,加密資產的漲勢就得以持續,從而使加密資產泡沫不斷擴大,直到熱情消失,泡沫也隨之破滅。
「即使是穩定幣,也無法保證能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平價贖回」,央行臉書提及,通常僅是投機性資產,無法受益於存款保險,不能使用央行的常備融通機制,易遭受擠兌風險。
幣圈業者表示,台灣加密資產業並沒有正式引進Luna,對於穩定幣的使用是以USDT、USDC為主,此次UST事件公司方接到許多客戶詢問,但沒有聽到有大型客戶損失,過往已不建議國內投資人碰UST的說法,在此次之後更為明確。
然而,UST事件引來加密資產市場的激烈震盪,套利空間出現,交易量明顯放大,新台幣計價交易平台都發生客戶入金作業回報的時間延遲現象,張貼公告作業流程「塞車」。其中部分因素是銀行端對於法人每日200萬元、每月1,000萬元的入金管制要求十分嚴格,反映台灣市場對加密資產交易高度監管。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1/post/202205160009/
*圖片來源:網路
UST市值崩9成、央行警告別碰...幣圈:套利反讓交易倍增,入金流量大到讓銀行「幾度喊停」
-
央行示警…物價仍居高 疫情影響內需
〔聯合報/記者 巫其倫、戴瑞瑤、陳素玲/台北報導〕
國內物價壓力何時緩解?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今赴立院專題報告,根據事先發布的報告指出,下半年經濟會持續復甦,但諸多不確定性將影響經濟成長表現,今年上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將居高,年中才會逐漸回降,全年CPI將高於百分之二。但專家提醒,CPI主要跟去年同期比,民眾實質感受會跟數字不一樣,「價格很難回去了」。
央行今赴立院經濟委員會進行「二○二二年下半年全球、亞太及台灣整體經濟、金融情勢的展望與分析」專題報告,提前出爐的書面報告顯示,預期今年上半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居高,年中漸回降,全年將高於百分之二;至於經濟成長率,主要機構的預測值多逾百分之三。若疫情持續,恐抑制下半年民間消費成長力道。
針對央行預測上半年CPI年增率居高,但將隨原油價格漲幅減緩,物價壓力將於年中回降;金融業者也指出,目前正面臨輸入性通膨壓力,預估CPI到下半年才會漸走緩。但CPI是年增率概念,民眾實質感受可能會跟數字不一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提醒「CPI降,不代表物價降」。
物價方面,央行說明,俄烏戰事加上大陸封城,加劇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主要機構陸續上修今年台灣CPI年增率預測值至百分之二以上;預測今年上半年CPI年增率居高,但將隨原油價格漲幅減緩,物價壓力將於年中回降,全年則會高於百分之二。
針對國內CPI下半年可能回降,吳大任則認為,CPI年增率下半年走緩,應來自去年下半年高基期,因此高點過後,民眾會不會有減壓感覺,主要來自家庭經濟是所得與支出變化,支出來自通膨,至於所得要看經濟成長,如果薪資成長超過物價,民眾痛苦感覺就會減少,反之就會增加。
此外,國內消金龍頭中信金昨舉辦法說會,會中指出國內景氣主要看出口與內需,今年第一季出口暢旺,雖然大陸封城造成部分供應鏈瓶頸惡化,但半導體產業全球產能吃緊,台灣外需動能應可持續,內需餐飲、百貨短期會受疫情影響,但只要撐過去,預估下半年應該會有爆發性消費與出國商機。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32365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央行示警…物價仍居高 疫情影響內需
-
金融機構申報CRS 展延至8/2
〔工商時報 林昱均〕
因應本土疫情嚴峻,我國單日本土確診數已創8.5萬人新高,各大金融機構人力調度緊繃,今年金融機構申報英、日、澳籍CRS帳戶資訊速度趨緩。財政部國際財政司也在18日公告,金融機構今年申報CRS期間延長一個月,申報期限從6月30日展延至8月2日。
依「金融機構執行共同申報及盡職審查作業辦法」規定,若有天災、事變或不可抗力事由如疫情遲誤CRS申報,財政部可另行公告延長申報期間,減輕金融機構申報壓力。
台版CRS法規自2019年適用,我國金融機構近年已完成審查個人、企業帳戶,並逐年更新既有帳戶與新開戶資料。
而我國CRS交換機制自2020年起正式實施,金融機構每年6月1日~6月30日需申報CRS帳戶資訊給財政部,2021~2022年皆因應疫情延長為6月1日~8月2日。
財政部收到金融機構申報資訊後,每年會在9月與CRS協定交換國(目前為日本、澳洲、英國)完成帳戶資訊交換。在台日CRS部分,台灣2021年已提供日本9.5萬筆帳戶資訊、帳戶餘額合計為新台幣1.52兆元,多為日商企業帳戶;而日方提供台人與台企在日帳戶資訊共5.5萬筆、帳戶餘額合計為新台幣281億元,多為台籍個人戶頭。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tax-law/645462.html
*圖片來源:網路
金融機構申報CRS 展延至8/2
-
報稅季到 三大類基金投資人留意稅務風險
〔經濟日報 記者廖賢龍/即時報導〕
5月報稅季來臨,是否對於基金報酬的繳稅問題而傷腦筋呢?基富通總經理王浩宇表示,一般來說,境內基金年配息總金額超過27萬元,或境外基金配息與資本利得合計超過100萬元,都要留意課稅議題。
不過,許多人以為只有大戶才要注意,其實房貸族、退休族若沒做好規劃,稅務風險同樣會提高。因此,建議趁著報稅時重新檢視,並運用國內最大基金交易平台-基富通的優惠活動,如:「好市成雙」單筆0手續費酷碰券,做好相關規劃。
王浩宇指出,境內基金註冊地在台灣,買賣產生的資本利得,目前免稅;至於基金配息,如來源為國內有價證券,併入利息、股利所得,不過,每一申報戶享有27萬元的儲蓄特別扣除額可抵稅,惟單筆配息超過2萬元,將課繳2.11%的健保補充保費。
如境內基金配息來源為海外有價證券,以及註冊地在其他國家的境外基金,其資本利得、配息,都屬於海外所得,超過100萬元才要申報。但不同基金同一年度的買賣損益可以互抵,如互抵後為虧損,免納入所得計算。
王浩宇表示,投資大戶因資金部位大,容易達到課稅門檻,可適度配置在累積級別的境內基金,如有資金需求時再獲利了結。除了大戶外,背負房貸利息的房貸族、靠配息過日子的退休族,如果善加規劃,同樣能有節稅效果。
以房貸族為例,通常會運用房貸利息抵稅,而抵稅部分必須先扣除27萬元的儲蓄特別扣除額,如果基金配息主要來自境內基金,可供節稅的額度將會減少,因此可考慮境外基金,或累積級別的境內基金。
至於退休族,每月領息若超過2萬元,而且主要配息來自境內基金,可能須負擔較高的稅費;如果配息來自同一檔境內基金,還要課繳健保補充保費,所以可適度將資產分散在境外配息型基金。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994/6307898?from=edn_newestlist_rank
*圖片來源:網路
報稅季到 三大類基金投資人留意稅務風險
-
楊金龍:今年GDP恐難保4 全年CPI漲逾2%
〔聯合報 / 記者巫其倫、戴瑞瑤 / 台北報導〕
俄烏戰爭、疫情加上美國升息等因素,持續衝擊全球經濟,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坦言,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保四」恐有疑慮,且物價持續上漲是事實,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一定會在百分之二以上」,最高恐衝上百分之三,但他掛保證國內不會出現停滯性通膨。
楊金龍也表示,央行貨幣政策立場仍朝緊縮方向走,暗示祭出第五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將瞄準特定地區的房貸年限、成數及第二戶貸款,他提醒所有貸款族要注意財務槓桿問題,財務管理必須更為謹慎。
楊金龍昨赴立院財委會報告並備詢,立委聚焦今年經濟成長率「保四」是否有無信心?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日前三緘其口,僅說五月再評估,楊金龍正面回應,坦言今年經濟成長率確實可能難以「保四」。
受「保四」有疑慮衝擊,加上本土疫情大爆發,市場信心脆弱,昨天台股加速探底,收盤重挫三八九點,續創今年低點一萬五六一六點,不僅萬六整數關卡失守,護國神山台積電收五○五元,再創波段新低,五百元關卡保衛戰開打。金管會則喊話,台股主要隨國際股市波動,總體經濟持續成長,若發生非理性下跌,必要時將採穩定措施。
有學者預期,台灣下半年出口、內需將雙降,停滯性通膨危機拉高,楊金龍表示,物價持續上漲是事實,但今年前四月,出口、投資、消費表現都很好,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三點○六還高於預期。但下半年經濟成長可能會受影響,不排除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面臨百分之四保衛戰。
楊金龍說明,在俄烏戰爭下,歐元區也連帶受影響,而美國急遽升息衝擊全球,將影響下半年國內經濟;各大國際機構預測確實都已下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約介於百分之三點六至百分之三點八,央行六月會公布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
近期通膨持續升溫,楊金龍認為,去年預測通膨至今年第二季達到高峰,但俄烏戰爭使通膨壓力比預期高,預計戰事結束、美國升息告段落後,物價壓力應會下降,但第三、四季通膨率應還是會維持在百分之二以上,「全年通膨率一定破百分之二,有可能到百分之二點五」,是否破百分之三,則要看俄烏戰事發展。
對於近期新台幣貶勢,楊金龍認為,新台幣雖接近卅元,但對通膨影響較小,新台幣從廿八元貶到卅元,國內CPI約增加○點一至○點一七個百分點;若貶至廿九點五元,CPI將增加○點二至○點二五個百分點。他強調新台幣有升有貶,但否認有所謂「防線」,央行考量市場有不穩定之虞,才會視情況進場適度干預。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309576?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cate
*圖片來源:網路
楊金龍:今年GDP恐難保4 全年CPI漲逾2%
-
金管會免保票專案金檢 元大銀被罰停止新承作3個月
〔聯合報 / 記者戴瑞瑤/台北即時報導〕
金管會檢查局去年針對4家金融機構進行免保票專案金檢,發現元大銀行在辦理免保證商業本票承銷業務的內部作業程序有缺失,今銀行局除處以糾正外,也勒令元大銀行停止新承作免保票承銷業務3個月。
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元大銀行辦理免保證商業本票承銷作業時,對發行公司沒有詳實辦理徵信調查作業,及未徵提營業發行計畫,且未查證償還來源覈實核給承銷額度,相關內部作業程序不夠妥適,有礙健全經營之虞。
檢查局去年啟動免保票專案金檢,金檢對象包含元大銀、聯邦銀、中華票券、萬通票券,檢查結果發現這4家金融機構免保票業務都有缺失。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30882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金管會免保票專案金檢 元大銀被罰停止新承作3個月
-
美國升息2碼央行跟進? 牽動台灣民眾荷包6大關鍵整理
〔中央社 / 台北5日電〕
美國聯準會4日宣布升息2碼,為22年首見,不排除6月再升息2碼;美國「升升不息」節奏將影響台灣央行6月理監事會議,若台灣二度調升利率,房貸族恐要勒緊褲帶,自住需求者,還能搶進房市嗎?關鍵問答一次整理。
美國聯準會(Fed)為期2天會議,決議將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調高到0.75%至1%。這是2000年5月以來聯準會首度升息2碼(0.5個百分點),也是2006年6月以來首度連兩次例會決議升息,壓制居高不下的通膨是最主要考量。
台灣央行在3月罕見同日等幅跟進聯準會升息1碼的決策後,6月16日也將召開第2季理監事會議,決策必須考量聯準會的鷹派立場,國內則有通膨升溫及疫情再起的難題,使得央行升息動向備受關注。
●美國聯準會鷹派升息,是否會加重台灣央行跟進升息的壓力?
部分機構曾提出美國聯準會升息3碼的激烈情境,如今聯準會決議升息2碼,讓市場稍微鬆了口氣,但這樣的幅度還是偏鷹,專家學者認為,台灣央行很可能迫於情勢,6月就會再次升息。
此外,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央行理事普遍認為國內通膨不可小覷,適度升息有其必要。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直言,美國聯準會除了3月、5月升息,6月也還會再升,在這樣的情境下,「台灣不可能只升半碼」。
李鎮宇預估,央行6月理監事會的決議,利率將「連2升」,升息幅度達1碼;下半年則視聯準會升息速度及經濟情勢,台灣今年全年可能升息3至4碼。
●台灣房貸族面臨狀況是甚麼?
在此情況下,專家學者也多認為,就算央行6月沒有升息,下半年升息的機率不小,這也導致台灣房貸族未來房貸支出跟著增加。
銀行的房貸利率多採指數型利率,而房貸指數利率調升又分為月變動及季變動;因此若央行6月就跟進升息,視銀行規定,房貸族預計7、8月,每月支出的房貸金額就會連動調升。
●如果台灣跟進美國升息2碼,每月新增房貸金額多少?
以貸款總額1000萬元、貸款20年、利率1.56%來試算,每月須負擔4萬8531元的房貸;若台灣央行再升息2碼(0.5個百分點),房貸利率足額反映調升至2.06%,每月房貸金額將漲至5萬873元,光1個月就得多付2342元,一年增加的房貸支出逼近3萬元。
不過市場普遍認為,台灣央行升息腳步相對和緩,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預估,央行頂多升息1碼,這反映在20年本利攤還的千萬房貸上,大概1個月增加1000多元,「還在承受範圍內,對民眾影響大概像是溫水煮青蛙」。
●各銀行陸續升息,房貸族是否適合貨比三家、評估轉貸?
央行3月升息1碼後,國銀陸續跟進、調升利率,部分銀行更是超額反應,也讓房貸族開始「貨比三家」,思考轉貸的必要性。
但樂屋網調研中心經理洪安怡提醒,轉貸所須支付的塗銷費、相關規費、代書費,以及轉入新銀行衍生的帳戶管理費、手續費等,動輒破萬元,甚至新銀行可能因為提供優惠利率,要求綁基金、保險、信用卡等商品,「會有不少隱形成本」。
大型國銀以1000萬元房貸為例,轉貸的地政規費就是1萬2000元,加計代書費6000元起、塗銷費用2000元起以及新往來銀行的開辦費約5000元,轉貸成本合計約2萬5000元,這還不含他項權利證明書費用或新銀行代償手續費;此外,原往來銀行若還在綁約期限內,提前清償違約金也可能達5至10萬元。
徐佳馨則建議,考量花費在轉貸的時間成本與額外支出,其實省不了多少錢,不如回頭找原銀行談條件,只要本身信用條件不錯、也有每月按時還款,銀行有機會在範圍內多給一些優惠。
●央行「升升不息」,自住客現在還適合進入房市嗎?
政府祭出打炒房連環計,加上央行升息效應持續發酵,國內房市已經明顯降溫,房地產業者多有共識今年房市將呈「價平量縮」格局;對於自住需求者,他們則建議可以趁近期買氣比較薄弱的階段,多看多比較。
「投資客已經暫停很多,現在市場多還是有剛性需求的自住客」,洪安怡表示,現在最低房貸利率約1.56%,其實還是偏低,雖然央行升息將增加房貸支出,但成本還是在一般購屋族可以接受的範圍,因此市場上沒有看到自住客縮手的狀態。
徐佳馨分析,今年房市成交量恐縮水,但建商面對缺工、營造成本高漲等局面,價格不易鬆動,另一方面,屋主不急著出售,導致市場供給減少;兩大因素支撐下,房價可能還是續處高檔,向下空間有限。
不過她認為,房東持有成本增加,又面臨物價上漲壓力,實務上漲租的情況相當普遍,因此有意買房的民眾與其繼續幫屋主繳房貸(付租金),不如持續看屋,留意有無理想物件出現。
●全球貨幣環境走向緊縮,理財投資操作方向該怎麼走?
國泰投信分析,這次聯準會排除「極端升息」、也就是一次升息3碼的情境,緩和市場對升息政策過緊的擔憂,加上通膨逐漸降溫,升息符合市場預期及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預計將逐漸自高檔回落,有利於美股及跌深具長期成長性的產業回歸基本面,反彈行情有望延續。
「當石頭落地,市場會鬆一口氣」,李鎮宇也說,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2碼後,美股聞訊大漲,道瓊指數大漲900多點,顯見市場情緒受到鼓舞;預計聯準會6月開會之前,市場都還可能上下起伏,考量下半年股市會比上半年好,尤其台股現金殖利率高,前陣子科技股又被錯殺,這段時間正是進場布局的好時機。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290978?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美國升息2碼央行跟進? 牽動台灣民眾荷包6大關鍵整理
-
外資一直跑 4月外匯存底 七個月新低
〔工商時報 呂清郎〕
外資落跑,中央銀行進場干預阻貶新台幣,央行5日公布,4月外匯存底為5,450.61億美元、創七個月新低,月減金額37.09億美元,已是連續二個月減少。針對外匯存底續減,央行分析三大原因,一是歐元等貨幣對美元貶值,折計成美元後減少;二是央行為維持外匯市場秩序,提供美元充足流動性,連二個月進場拋匯調節;三是外資大幅賣超台股2,595億元,並擴大匯出資金。
央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表示,4月外匯存底變動,主要是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及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動,還有央行為維持外匯市場秩序進場調節賣匯的結果。
國際美元指數4月飆高,月底來到103.78的近20年新高,當月主要非美貨幣均重貶,以日圓狂洩6.36%最多,其次歐元也慘摔5.84%、英鎊重挫4.80%、澳幣大跌4.77%、人民幣貶幅也達4.76%,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資產折計成美元後大幅減少。反觀新台幣下滑2.91%,表現相對穩定。
尤其根據證交所統計,外資繼3月賣超台股2,639億元後,4月再提款2,595億元。蔡烱民指出,外資賣超台股資金大多會匯出,合計外資本金(金管會統計數46.89億美元)及股利盈餘共匯出80億美元,低於3月的120億美元,使得匯市連二個月供需顯現失衡,央行也進場拋匯提供美元流動性,直接反應在外匯存底減少。
4月台股崩跌1,101點,蔡烱民說明,其中科技股賣壓沈重,下跌也最明顯,美股那斯達克指數狂挫13.5%,台股跌幅高達6.22%,且外資在大部分的股市都是賣股匯出,造成匯率震盪加大,因此,除央行進場調節,如瑞士、新加坡調節幅度更大,反應在其3月外匯存底各巨額減少353億美元、456億美元。
央行統計,4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折計再降至6,026億美元,月減達746億美元天量,且約當外匯存底的111%、更是月減12個百分點,金額及約當比重雙創17個月新低。蔡烱民說明,主要是台股大跌,外資持有的股票市值減少,加上賣股匯出資金的雙重效應。
由於各國外匯存底大減,台灣外匯存底餘額在主要國家排名上升一名至第四名,因原本居第四名的印度降至5,339億美元。第一名仍是大陸至3月底的3兆1,880億美元,第二名日本至3月底為1兆2,262億美元,第三名瑞士3月底也跌破兆美元大關至9,860億美元。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exchange/638488.html
*圖片來源:網路
外資一直跑 4月外匯存底 七個月新低
-
國銀放款餘額 大增近兆元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受景氣回穩、企業搶升息前先鎖定低息資金成本、及台商投資和擴廠持續增溫等三大利多,讓企業資金需求大爆發。據金管會統計,今年3月底本國銀行放款總餘額攀升到34兆6,528億元,較去年底爆增9,777億元,放款總餘額跟季增額同步創史上同期新高,顯示企業資金需求仍熱。
今年第1季國銀放款大增9,777億元、同期存款增7,429億元,放款腳步終於追上存款,讓存放比脫離去年低點,3月底存放比達70.16%的八個月新高,連續三個月站穩70%,顯示銀行放款資金有效運用、有助提升銀行獲利,增加利息收入。
銀行主管說,今年首季放款量大增,有三大原因,一是企業預期今年將啟動升息潮,想趁低利時期先借款、鎖住資金成本,其次,台商投資和建廠腳步未歇,仍有資金需求,三是,今年景氣回穩,進出口貿易暢旺,企業週轉金需求也大。
金管會昨(5)日公布3月底國銀存放款、資產品質等概況。3月底國銀放款總餘額34兆6,528億元,存款總餘額49兆3,882億元,較去年底各增9,777億元及7,429億元,存放款差距從去年底14.97兆元縮小到14.73兆元,顯示資金去化速度加快。
銀行局主秘侯立洋說,首季國銀放款爆增近兆元,主因是民營企業周轉金大增,單季增加5,947億元,顯示首季國銀新增近兆元的放款量中、就有六成都是民營企業資金需求所致。
他說,企業週轉金需求大增,主因是企業看好未來營運需要,才增加周轉金貸款,其次,不動產放款首季增加3,118億元、也占整體新增放款32%,市場認為,不動產放款增溫,可能與3月國人交屋熱潮有關。
若以單月來看,3月單月國銀放款增加3,117億元,侯立洋說,單月放款增加也是因為周轉金及不動產放款增加,3月各增加1,350億元及1,303億元。
若以放款對象來看,3月單月民營企業增加1,675億元,個人增加833億元,公營企業增加355億元,政府放款增加254億元,顯示民營企業資金需求最大,又以國內總分行放款增加較多。
若以放款增加前三大銀行來看,華南銀行放款增加427億元、第一銀行增加378億元、彰銀增加352億元。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6291801?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圖片來源:網路
國銀放款餘額 大增近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