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記者 林彥呈〕
中央銀行今(5)日公布9月底外匯存底為5,411.07億美元,較8月底減少43.75億美元,已是連續第三個月減少,減少金額創近12年來新高。
央行外匯局長蔡炯民說明,9月外匯存底變動主要因素,包括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以及央行為了維持外匯市場秩序進場調節。
蔡炯民指出,其實今年4月外匯存底也曾減少37億美元、去年3月更曾減少42.8億美元,主要反映匯率和進場調節因素,今年9月份市場變動相對劇烈,央行進場調節的金額也比較多,9月外匯存底減少金額創自2010年11月以來新高。
匯率因素對於外匯存底影響甚鉅,觀察9月主要貨幣對美元表現,澳幣貶值5.74%、英鎊貶值5.1%、加拿大幣貶值4.67%、新台幣貶值4.46%、日圓貶值4.24%、人民幣貶值3.02%、新加坡元貶值2.73%,一枝獨秀的美元指數(DXY)上漲3.14%。
歷經9月的愁雲慘霧,股市、匯市在10月以來的交易日回神強彈,外界關心央行近日是否進場反手買匯?蔡炯民強調,央行秉持一致性的調節原則,針對短期波動不做評論,長期看的都是「相對性」走勢,如果日圓、韓元、歐元、英鎊都在貶值,新台幣也不可能逆風而行,在市場供需失衡下,央行就會適度進場調節。
媒體詢問,是否可以公布近期進場調節的金額?蔡炯民表示,央行每半年都會公布相關數據,日前在最新報告中揭露,今年上半年為了穩定匯市,央行進場淨賣匯82.5億美元阻貶新台幣;至於下半年的數字,可能要到明年3、4月才會公布。
央行呼籲廠商分散結匯 市場供需才會平衡
去年初,眼看新台幣升勢猛烈,進場調節效果有限,央行當時罕見公開呼籲「同舟共濟,穩定匯市大家一起來」;如今形勢大逆轉,新台幣匯率直直落,外傳央行關切廠商,希望賣出美元阻貶。
蔡炯民回應,其實央行一直都有和廠商溝通,而且態度始終如一,希望廠商無論是要買匯、賣匯,都能根據實際需求分散交易,不要過於集中、加速結匯,如此一來,市場供需就會比較平衡。
因應國際金融風險 央行強調台灣「沒問題」
根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計4,369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81%,分別創下2019年7月、5月以來新低。
蔡炯民指出,9月外資匯出本金加計盈餘共逾80億美元,主要是美國聯準會(Fed)貨幣政策緊縮力道很強,市場利率水準往上走高,對於股市不利,同時衝擊景氣,未來企業獲利可能面臨衰退,市場不確定因素也增加了。
至於近期市場熱議「金融風暴」是否可能捲土重來?蔡炯民認為,美國經濟如果順利「軟著陸」,景氣沒有修正太多,或是通膨下降速度加快,Fed可能就會放緩升息步伐,市場也能安穩一點,例如這幾天美債殖利率下滑,全球主要股市應聲反彈。
蔡炯民表示,央行長期以來都向各界說明,美國的貨幣政策仍是主要影響因素,最近市場波動也確實比較大,部分國家可能自身有些問題,但台灣還是經常帳順差的國家,相對持有的外幣流動性高,就目前來看,因應國際金融風險「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