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於2023年5月生效後,全球逐步邁入碳有價時代,歐盟CBAM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開徵碳關稅。因應歐盟CBAM,我國環境部計畫今年通過「碳費收費辦法」,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而台灣碳費可抵減歐盟碳關稅。誠然,「碳有價」趨勢已不可逆,但國內通膨壓力仍大,碳費開徵時機、費率及配套措施等,政府須審慎研議,避免「綠色通膨」(氣候通膨)讓物價雪上加霜。
根據環境部「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碳費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企業,初估首批約500家廠商受影響;環團要求碳費每公噸300元或500元,且2030年費率逐步調升至3000元。環保署(環境部前身)2020年委託倫敦政經學院評估,若碳費300元(10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將減少0.32%、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0.62%;若碳費2865元(85歐元),估GDP減少4.06%、CPI上漲5.92%,可見碳費對經濟及物價的衝擊。
事實上,除因應歐盟CBAM外,碳費徵收目的應是鼓勵或逼迫企業減碳,但企業減碳要付出不少成本,若減碳達標後還要繳納高額碳費,將降低減碳誘因;此外,政府在協助企業減碳方面,投入經費等不如歐美等先進國家,若我國以較嚴格標準徵收碳費,恐影響產業競爭力。
近年國際原物料價格走跌,但因疫後服務類價格高漲,通膨降溫速度放緩,加上國內外食費、房租等漲勢未歇,且4月電價調漲,國內物價壓力仍大。主計總處30日將更新GDP及CPI預測,預料台灣CPI漲幅將連3年超過2%,為近30年來罕見;何況,地緣政治風險、氣候變遷等變數,可能牽動全球通膨降溫進程,連帶影響國內物價情勢,未來若因碳費引發「綠色通膨」,物價情勢將再度惡化,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nNxzO6